劇情介紹
1966年,中央工作會議結束後,陳毅請同志們到家中吃飯,看著滿街的大字報,時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的陳丕顯不禁回憶起自己與陳毅數十年的交往…… 1933年,紅軍主力部隊撤離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後,陳毅率部分紅軍留在贛粵邊山區堅持游擊戰爭。 當時沒有糧食、沒有宿營地、沒有藥品、甚至沒有鹽,陳毅腿上還有槍傷,他將重傷員疏散到老百姓家中;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把腿綁在柱子上,自己用匕首挖去傷口中的爛肉和子彈頭。 村民三娣子和四娣子姐妹讓陳毅和陳丕顯藏在自己家中,經常冒生命危險給紅軍送吃的。在一次國民黨的圍剿中,四娣子堅決不肯說出紅軍的去向,被活活燒死。 1942年,陳丕顯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感到十分委屈,陳毅勸他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位置。當時陳毅也受著不白之冤,他的高風亮節、坦蕩胸懷深深教育和鼓舞了陳丕顯。 1952年,陳丕顯調到上海工作,陳毅帶他到棚戶區,感受建設新上海的緊迫性,又鼓勵他不為極左思想所動,一切以為人民謀福利為宗旨。 1966年,十年動亂開始了,陳丕顯和一些主要負責人受到了衝擊,開完中央工作會議後,他們到陳毅家中吃飯,席間氣氛悲愴,陳毅勉勵大家把一切交給人民、交給黨。 1972年,陳毅逝世…… 改革開放之後,上海人民在黃浦江外灘為他樹立了銅像;陳丕顯攜夫人來此憑弔,心潮澎湃,兩人近半個世紀的生死患難之交,永不可分。 展開全部